国庆假期前一周,某社交平台上一则 “退机票” 的吐槽引发数万共鸣:上海一位妈妈原本订好全家去西安的亲子游机票,看到儿子第三次月考排名较上次下跌 23 名后,当着孩子的面点了 “退票”,理由是 “成绩掉成这样,还有心思玩?先把错题本刷完再说”。评论区里,有人赞 “功赏过罚,就该让孩子知道努力才有奖”,也有人叹 “又一个被内卷裹挟的家庭”。作为长期关注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者,我看到的不是 “严母教子” 的单一事件,而是当代中国教育内卷从 “学校场域” 向 “家庭生活” 渗透的缩影 ——“功赏过罚” 本是朴素的激励逻辑,却在资源稀缺与评价单一的双重挤压下,异化为 “以成绩绑架假期” 的焦虑出口,而这恰恰印证了:教育内卷的齿轮,仍在以超乎想象的力度碾压着家庭的休闲空间与孩子的成长节奏。
一、“退机票” 里的功赏过罚:从 “激励工具” 到 “内卷载体”
“功赏过罚” 从来不是教育的原罪。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耕读传家” 的核心便是 “勤学则赏、怠学则诫”—— 比如明清时期,江南士族会以 “游学之旅” 奖励考取秀才的子弟,以 “减少月钱” 警示懈怠的后辈。这种逻辑的合理性在于:通过明确的 “行为 - 结果” 关联,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与责任认知。但在当下的教育生态里,这位妈妈的 “退机票” 行为,却让 “功赏过罚” 偏离了初衷,沦为内卷的 “具象化载体”。
展开剩余87%首先,奖励与惩罚的边界被 “成绩单一化”。国庆亲子游本是家庭情感交流的载体,是对孩子一学期 “身心投入” 的整体肯定,却被窄化为 “成绩达标的专属奖励”。孩子的努力、课堂表现、人际交往等 “非成绩维度” 的成长被完全忽略,仿佛只有排名上升才配拥有 “休闲权”。这种单一化评价,本质是教育内卷中 “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 的体现 —— 当优质教育资源(如重点高中名额、优质大学录取率)的竞争进入 “白热化”,家长不得不将 “成绩” 作为唯一可量化的 “竞争指标”,进而将家庭生活的所有环节(包括假期)都与这个指标绑定。
其次,惩罚的指向从 “行为纠偏” 变成 “焦虑转嫁”。妈妈退机票时说的 “还有心思玩”,潜台词是 “别人都在补课,你却想玩,成绩怎么可能不跌”。这种心态背后,是家长对 “同伴竞争” 的深度恐惧:她怕孩子在国庆 7 天里 “浪费时间”,而同班同学却在培训机构刷压轴题、补薄弱项。于是,“退机票” 不再是针对 “成绩下跌” 的理性惩罚,而是家长将 “怕孩子落后” 的焦虑,转化为对孩子休闲权利的剥夺。某教育机构 2024 年国庆假期调研显示,全国 68% 的初中生家长取消了原有的出行计划,其中 73% 的原因是 “孩子成绩未达预期,需要利用假期补课”—— 当 “退机票” 从 “个案” 变成 “群体选择”,足以说明 “功赏过罚” 已成为内卷压力下的 “集体无意识”。
二、内卷为何 “卷” 到假期?资源稀缺与评价固化的双重绞杀
要理解 “退机票” 事件背后的内卷严重性,不能只苛责家长 “功利”,更要看到其身处的 “结构性困境”—— 教育内卷的本质,是 “优质资源稀缺” 与 “评价体系固化” 共同织就的网,而假期则成了这张网的 “关键战场”。
从资源端看,优质教育资源的 “金字塔结构” 从未改变。以这位妈妈所在的上海为例,2024 年上海中考录取率虽达 98%,但市重点高中录取率仅 12%,要想进入 “四大名校”,全市排名需在前 3% 以内。这种 “金字塔尖” 的稀缺性,迫使家长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将 “每一次考试排名” 视为 “抢占资源的台阶”。国庆假期看似是 7 天休闲,实则被家长解读为 “弯道超车的黄金期”—— 某在线教育平台数据显示,2024 年国庆期间,初中生 “一对一” 补课订单量同比增长 45%,其中 80% 的课程安排在每天 8:00-22:00,甚至有家长为孩子报了 “早 6 点到晚 10 点” 的 “全托管补课班”。当 “假期 = 补课” 成为共识,“退机票” 不过是家长为了不让孩子 “掉队” 的必然选择。
从评价端看,“唯分数论” 的惯性仍在主导教育生态。尽管 “双减” 政策已实施三年,但升学考试的核心指标仍是 “分数与排名”:重点高中的自主招生仍要看 “竞赛奖项与月考排名”,优质大学的强基计划仍以 “学科成绩” 为主要依据。这种评价体系的固化,让家长陷入 “囚徒困境”—— 即便知道 “假期补课会让孩子疲惫”,也不敢轻易让孩子放松,因为 “别人都在补,你不补就是输”。那位退机票的妈妈在后续回复中坦言:“不是我狠心,孩子同桌上次考了第 5 名,国庆还要去补物理,我家孩子要是去玩,下次可能跌出前 50 名,到时候连普通高中的重点班都进不去。” 这种 “不进则退” 的焦虑,正是评价体系单一化催生的内卷恶果。
更值得警惕的是,内卷已从 “学校竞争” 渗透到 “家庭时间支配权”。传统教育中,家庭是 “学校教育的补充”,假期是 “孩子放松的港湾”;而现在,家庭成了 “第二课堂”,假期成了 “补课的延伸场域”。孩子的休闲时间、亲子的情感交流,都被压缩成 “成绩提升的附属品”。有儿童心理学研究显示,近五年青少年 “假期焦虑症” 发病率上升 30%,主要症状是 “一想到假期要补课就失眠”“看到父母因成绩吵架就烦躁”—— 当 “功赏过罚” 的教育逻辑,最终导致家庭生活失去温度,内卷的伤害已远超 “成绩排名” 本身。
三、功赏过罚的 “纠偏”:在内卷中守住教育的 “人本底色”
承认 “功赏过罚” 的合理性,不代表要默许它成为内卷的 “帮凶”。真正的教育激励,应是 “关注成长而非仅看成绩”“平衡奖惩与人文关怀”,而不是让 “退机票” 成为家庭生活的常态。要打破这种困局,需要从 “社会评价”“学校引导”“家庭认知” 三个层面共同发力。
从社会层面看,需加快构建 “多元评价体系”。只有当升学不再唯分数论,当 “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真正成为评价的核心指标,家长才会从 “成绩焦虑” 中解脱。比如浙江部分地区试点的 “中考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将 “志愿服务”“劳动实践”“艺术特长” 纳入录取参考,已有家长反馈 “不再逼孩子国庆补课,而是带他去做社区志愿者,孩子反而更有学习动力”。当评价体系从 “单一赛道” 变成 “多元赛道”,内卷的压力才会真正缓解。
从学校层面看,需承担起 “引导家庭理性教育” 的责任。学校不应只通过 “排名表” 向家长传递焦虑,而应通过 “家长会”“成长手册” 等方式,让家长看到孩子的 “全面进步”—— 比如某中学在国庆前给家长发的 “成长报告” 中,不仅有成绩,还有 “孩子这学期帮助同学的次数”“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体育测试的进步”,不少家长看完后坦言 “原来孩子除了成绩,还有这么多优点,没必要因为一次排名就取消旅行”。学校的理性引导,能帮助家长跳出 “唯成绩” 的误区,让 “功赏过罚” 回归 “激励成长” 的本质。
从家庭层面看,家长需重建 “休闲与成长” 的平衡认知。国庆假期的核心价值,是让孩子在放松中恢复精力,在亲子互动中感受情感支持,而这种 “身心充电”,反而能提升后续的学习效率。就像有位家长在评论区分享的:“去年国庆带孩子去爬黄山,孩子回来后写了篇作文拿了全校一等奖,学习状态反而比补课的时候好。” 真正的 “功赏过罚”,应是 “成绩进步时,用旅行奖励孩子的努力;成绩下跌时,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而不是直接取消假期”—— 当家长能守住 “孩子的成长比排名重要” 的底线,内卷的齿轮才会慢下来。
四、 让 “退机票” 偷走假期的温度
那位妈妈退掉的不仅是一张去西安的机票,更是孩子对国庆假期的期待,是一次本可增进亲子情感的机会。“功赏过罚” 的初心是 “教孩子明事理、懂努力”,却在教育内卷的洪流中,异化为 “以成绩绑架生活” 的工具。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内卷,但每个家庭都可以选择:不把假期变成补课的 “战场”,不把孩子的成长简化为排名,不让 “退机票” 成为回忆里的遗憾。
教育的本质,是 “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 “让每个孩子成为分数的奴隶”。当有一天,家长们不再因为一次成绩下跌就取消假期,当孩子们能在国庆里自由地看山河、读好书、陪家人,那时的 “功赏过罚”,才真正实现了它的教育价值 —— 而这,也正是我们对抗内卷的最好方式:守住家庭的温度,守住孩子的成长节奏,守住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发布于:上海市长宏网-成都配资网-炒股配资服务-配资公司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