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吃牛蛙就“野蛮”?一个美国网球手的傲慢,照出了谁的偏见?
这年头,有人真把世界当成了自己家的后花园——走到哪儿,都要按自己的标准给别国文化打个分。前两天,一位美国网球选手在深圳参加比利简金杯时,对着酒店自助餐里的中国菜拍起了短视频,表情夸张,语气轻蔑,仿佛在看一场荒诞剧。她一边指着牛蛙锅说“有毒”“会长疣子”,一边给甲鱼冠上“野生且疯狂”的标签,甚至用“这些人居然在杀青蛙”这样充满道德审判意味的词句,把一顿普通晚餐变成了文化猎奇的现场直播。
讽刺的是,她打的不是美食评分,而是对一个文明的傲慢耳光。
这件事发酵得很快,不是因为她的排名有多高——事实上,泰勒·汤森德在单打世界排名百名开外,更多是以双打选手身份活跃于巡回赛——而是因为她那种“我即文明中心”的姿态,太刺眼了。我们常以为体育是连接世界的桥梁,可当一个运动员带着文化滤镜走进异国,桥没搭成,反倒竖起了一堵墙。
她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翻翻她的过往,美网对阵前法网冠军奥斯塔彭科时,因一记擦网球拒绝道歉,引发对方怒斥“没教养”,场面一度失控。再往前,2019年还有摔拍骂教练的旧账。这些片段拼在一起,让人不得不问:职业素养的缺失,到底是偶然失态,还是根深蒂固的习惯?
可更值得玩味的是,当舆论四起,她发了个道歉视频,嘴上说着“我发自内心道歉”“体验文化差异是我的荣幸”,可字里行间全是“我的话不代表真实感受”“我会变得更好”这类自我开脱的套话。这不是认错,这是危机公关。就像一个闯进别人家摔了碗碟的人,嘴上说对不起,转身却嘀咕“你们家这碗怎么这么不经碰”。
有意思的是,连不少外国网友都看不下去了。有人反问:“你们祖先吃的可不只是青蛙,毛毛虫、蚂蚁卵、生马肉都来者不拒,怎么轮到别人吃牛蛙就受不了了?”这种双标,像极了某些人一边在社交媒体晒“异域风情”,一边对当地人真实的生活方式嗤之以鼻。
我们当然可以一笑置之:一个排名不上不下的运动员,何必当真?但问题在于,这种“文化优越感”从来不是孤立事件。它藏在很多细节里——比如为什么同样是食材,西方人吃蜗牛、鹅肝、生蚝叫“精致料理”,我们吃牛蛙、甲鱼、内脏就成了“猎奇”甚至“野蛮”?为什么他们可以高谈阔论“多样性”,却容不下一张餐桌上不同的选择?
或许,真正的文化包容,不是拍几张异国美食照发ins,而是能平静地坐在那里,哪怕不吃,也不指指点点。
回头想想,深圳那顿自助餐,其实什么都没做错。牛蛙炖在辣锅里,甲鱼清蒸上桌,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中式做法。可在一个预设立场的人眼里,这些都成了“震惊”“疯狂”的符号。她不是在评价食物,而是在用食物审判文化。
那么问题来了:在全球化走了几十年的今天,为什么还有人把“不同”等同于“落后”?
又或者,我们是否也该警惕——当我们在网上群起而攻之的时候,是不是也在用另一种偏执回应偏执?
长宏网-成都配资网-炒股配资服务-配资公司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